新课新闻

>> 首页 >> 教学园地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文章正文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创造力案例研究》研究方案

发表时间:2009-5-6 17:09:33 来源:仁寿一中 编辑:仁寿一中教科室

 科技部2008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子)

《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案例学校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创造力案例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作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目前在我国,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是就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落实国家四部委(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文件精神

20084月,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巩固学校创新型课堂教学成果

我校早在1984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教科室,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实验改革。2000年以后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四维一体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重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础+特长+实践+创造”,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二、课题界定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力的构成: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1.知识是创造力基础因素。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2.智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优良的个性品质如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课题界定:《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创造力案例研究》旨在通过科技活动和改革学

科课堂教学等有效途径增加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智能,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三、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此前,由天津教科院张武什研究员主持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由中央教科所徐长发教授主持的科技部2008年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于200941213日举行了开题会,就开题会上了解的情况来看,全国有近100所中小学作为案例学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开展此课题类似研究的比较多,中学相对比较少,像我校这样在2000年起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更少。

国内兄弟学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并对它们进行有机整合,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预期目标:研究在创造性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内容:

1.学科创造性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创造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没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学,创造教育研究就失去了依托,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也就失去了源泉。

⑴强化学生的造意

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并沉浸于那种环境里的自觉思维。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努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激情、求知欲望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化他们的创造意识。

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要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进取、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目标的创造精神。

⑶激活学生的造思

创造思维指的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造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2.学生创造性实践活动研究

活动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

⑴提高学生的造技能

创造性技能主要包括对于新的重要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等,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⑵塑造学生的

创造个性拥有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想象力丰富、兴趣爱好广泛、具有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创新点:以科技活动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两翼,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造教育新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体框架: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为基础;以创新型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创造性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

基本做法是:

以学科创造性教学为主战场、主阵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初中一年级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研究途径与方法

1.学科创造性教学

⑴将创造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

⑵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⑶自主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⑷建构创造性教学意识规范,使创造性教学步入教学常规。

2.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

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包括创造活动和创造发明技法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在创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创造性实践活动

1)创造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相结合。

2)创造教育与科技发明活动相结合

3)创造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

4)创造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4.和谐的创造性教育环境氛围

1)学校的创造性环境氛围。

2)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3)创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

4)社会创造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我校早在198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学教科室,教育科研硕果累累。2000年以后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特级、高级、中级教师203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眉山市学科带头人、眉山市教坛新秀、仁寿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等占学科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二。教师已是“人人手中有课题”、“人人教育有创新”、“人人都有能写论文”。

已经取得的与本课题相关研究的成果有:方良元等承担省级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块研究》获四川省第三届普教科研成果三等奖,方良元、雷玉斌等承担的市级课题《加强科普教育,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于200812月通过结题鉴定,被眉山市教科所推荐参加四川省第四届普教科研成果评奖。

学校为该课题研究提供的支撑条件:

学校先后参加24个市级以上的重点课题研究,有参加各级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主研人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20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他们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20余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课题操作组成员成员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完全能够搞好本课题的研究。

学校在申请立项前请课题主研人员、操作组成员对该课题进行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可行性分析,对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预期成果等进行论证。学校将依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及时购买必须的研究资料并保证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

六、课题研究计划、人员的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阶段

起止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责任人

第一阶段  

20094月—5

申请立项,制定研究方案

雷玉斌

第二阶段    

20095月—7

理论学习 ,教师培训

任建文

第三阶段

20098月—9

专家讲座,名师引领

方良元 高世金

第四阶段

20099月—20107

实施研究阶段

王崇军 任建文

第五阶段   

20108月—10

总结结题阶段

课题组全体成员

各阶段活动安排及成果:

第一阶段:20094月—5

1.20094月中旬,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填写立项申请书,上报总课题组。

2.20094月下旬,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到双流中和中学参观学习,借鉴该校研究成果。

3.20094月下旬,组织学生、教师填写问卷调查。

主要成果:研究方案,申请书,问卷调查汇总。

第二阶段:20095月—7

1.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内容: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的方法等。

2.请四川省创造学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创造性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

3.教师撰写学习体会或心得。

主要成果:每位研究人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或体会或对创造力培养认识方面的论文。

第三阶段:20098月—9

1.邀请国内课改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2.校内外教师创新型课堂教学展示。

3.编写《创造性思维训练》校本教材。

主要成果:每位研究人员撰写一篇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策略的论文;课题组完成《创造性思维训练》校本教材编写并出版

第四阶段:20099月—20107

1.实施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策略工程。

2.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工程。

3.开展两次自然科学“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竞赛。

4.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大赛(20107月)

5.举办课题研究中期论坛。(200911月上旬)

6.创新型课堂教学演示。

主要成果:三小作品;每位研究人员撰写两篇有成功或失败案例的研究论文;创新型课堂教学演示光盘。

第五阶段: 20108月—10

1.总结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专家鉴定。

3.撰写研究报告。

4.出版教师论文集。

主要成果:研究报告;教师论文集。

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㈠指导组:

  罗成昌     四川省创造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教授

  员:郭子明     眉山市教科所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眉山市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四川省特级教师

李庄林     仁寿县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中学高级教师

卢俊龙     仁寿县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    中学高级教师

㈡课题组:

  方良元  (负责人员调配和经费筹措)          中学高级教师   四川省特级教师

  员:高世金  (负责课题具体实施及操作组工作)    中学一级教师

任建文  (负责科技活动和科技课程相关工作)  中学一级教师

王崇军  (负责课堂教学及案例收集工作)      中学高级教师

雷玉斌  (负责课题策划、设计、资料收集)    中学高级教师

   ㈢操作组:

  长:高世金(兼)

副组长:任建文(兼)   王崇军(兼)

   学术秘书:方文竹(兼)

  员:方文竹(语文)中学一级教师      健(数学)中学一级教师

李碧蓉(英语)中学一级教师    冷观雨(物理)中学二级教师

高剑明(化学)中学一级教师    张林清(政治)中学一级教师

施文涛(历史)中学二级教师    余建能(地理)中学一级教师

张兰娟(微机)中学二级教师    张孝坤(生物)中学二级教师

吕明海(体育)中学一级教师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    仁寿一中鳌峰外国语学校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创造力案例研究》课题组

2009421



来源:仁寿一中  编辑:仁寿一中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