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成长
学习学科引领人刘伟能老师有感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喜悦,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而作为仁寿一中数学的引领人,刘伟能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从他的课堂上我收获颇丰。
一.教学目标的超越:在过去我们总是讲究的是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而刘老师做到了超越,他“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全面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和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学中,先应用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再和学生们交流学习,紧接着是同学们的问题式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们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中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观,更强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为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二.教学中,把学习的过程交给了学生。刘老师把以前面向结果正悄然的转变成面向过程。整堂课的学习,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关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很多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把自己当成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容器”,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采取大运动量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把知识“吞进肚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增长的只是越来越多的顺从和麻木,缺乏的是美好的情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是他们难以忘怀的,只有经过他们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课堂上,学生们对一系列问题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等,刘老师对他们的认识活动都加以鼓励。刘老师如是说:“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不仅要重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
三.知识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它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依附于知识技能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把过去我们丢掉的,忽略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态度等重新拣起来。有人说:“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他们是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当然,我们让学生从“学会”到 “会学”才是更为重要和迫切的.“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重结论轻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学会”转变到指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当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应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知识的背后都是由价值观支撑的。我们要把知识背后的这种价值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在学习中,使学生们经历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在对这些深入学生的心灵的经历和体验加以挖掘和提升的基础上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刘老师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们勤动脑动手,鼓励他们独立合作的思考过程中寻求出与众不同的最佳“答案”,纠正大量的重复练习的做法,在主动的练习中引导他们去发现,尝试和创造,通过创新教育,我们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我将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成熟,发展自己,完美自己的教育教学。
高一数学组 苗强
2009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