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新闻

>> 首页 >> 教学园地 >> 教育科研 >> 教改专栏 >> 教育科研-硕果累 >> 文章正文

教 育 科 研   硕 果 累 累

发表时间:2003-11-5 11:44:09  编辑:匿名

教 育 科 研   硕 果 累 累
 
1997年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教授来仁寿一中视察后题词:教育科研,硕果累累,誉满巴蜀,再创辉煌。
仁寿一中教科室自1984年建立以来,一直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提高。承担课题研究是其主要职能之一。仁寿一中教科室先后组织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学科知识序、位、度、列研究”、“高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研究”、“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研究”、“农村中学生智能开发研究”、“中学生自适应教育模式研究”、“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学生炼身负荷阈值实践研究”、“学校教科室性质职能及运行机制研究”等。十余年来,我校共完成20余项重点课题研究。仁寿一中的教育科研被省教科所理论室的同志誉为“全省第一家”。课题研究既加强了教科室自身的建设,也对提高全校师生的整体素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8年来仁寿一中的教育科研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最早在全省中小学成立了教育科研室;
最早在全省中小学教科室中获得四川省五一劳模先进集体称号;
最早在全国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改实验;
“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的课题实验成果在100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中推广,其影响面为乐山市之最;
“中小学炼身负荷阈值实践研究”最早在全国提出了中学生炼身负荷阈值标准;
“中学生自适应教育模式研究”最早在全省提出了学生学会发展的观点;
“学校教科室性质职能及运行机制研究”最早在全国提出了该选题;
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参与率、规范度为全市之最。
部分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课题简介:
一、 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
研究宗旨:
探讨阅读的本质、特点、阅读能力的因素及结构,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题内涵:
主要改革阅读教学,同时带动改革写作教学;也就是以改革阅读教学为主、为重点,带动写作教学的改革。
成果主要内容及特点:
1、 该研究以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方法并配合该研究设计的三种课型的方式,探索并建立了“改革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的教学模式,带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以读带写”教学模式的建立。
2、 研究具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专家组鉴定:
该研究关于阅读教学目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的探讨是“改革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的教学模式基本思想,在阅读教学理论上有一定价值;二十四篇读写方法短文科学实用,弥补了现行教材阅读方法指导的不足;再配以该实验设计的三种课型,建立起了狠抓阅读指导,带动写作以及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二、 运动负荷阈值的实践研究
研究宗旨:
探索高中学生运动负荷最佳阈值及最有效地增强高中学生体质的方法和途径。
课题内涵:
探索高中学生运动负荷最佳阈值原理,测定“有效负荷区间”标准,形成实现这一标准的处方和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成果主要内容及价值:
1、该研究测定出了被试不同性别炼身运动负荷最佳阈值量标,提出了“有效负荷区间”标准及其计量方法。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比较参数,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实现最佳阈值的教材配方,教炼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被试增强体质,是对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专家组鉴定:
该项研究率先在我国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引入了运动负荷阈值原理,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比较参数,切合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际,符合促进被试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该项研究运用运动负荷最佳阈值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适宜阈值教学的三种“教炼式”课堂组织形式、教材搭配方式、六种“区间”负荷计量方法及成果,技术清晰。于小范围试验表明:有助于促进被试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是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三、 中学生自适应教育实践与研究
研究宗旨:
将“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读会写”、“运动负荷阈值实践研究”与“自主能力训练实验”几项课题的成果加以综合实施,进一步验证几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普适性,同时考查其综合作用,期望被试能形成较强的自适应素质,使德智体等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课题内涵:
该课题研究着眼于中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并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适应”素质,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能动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活动。
成果主要内容及价值:
1、自主能力、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体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未来工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具备了这些因素,才能主动适应素质教育以及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所形成的技术成果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适应”素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显示出在不同学习环境中与走向社会的较强的适应性。
3、 课题成果具很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
专家组鉴定:
1、 实验遵循整——分——合的思路,将一般和具体辨证统一起来,其实验控制策略极具理论水准和现实性、操作性。
2、 该课题研究成果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3、 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具有重要的实际推动作用。
四、 学校教科室性质职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宗旨:
探索学校教科室怎样在发展中保持自身活力,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如何对学校教科室这一中小学的组织机构的自身建设作系统的研究。
课题内涵:
研究学校教科室这一组织的性质、职能及运行机制。
成果主要内容及价值:
1、 该课题的理论技术成果为专著《学校教科室的工作导论》,它对学校教科室的建设与作用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该研究形成的教科室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学校教科室的建设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专家组鉴定:
1、 该课题科学性强、可信度高,现实性和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在全国尚属首例。
2、 对学校教科室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学校经济可行的建设、发展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
3、 该课题研究实践效果显著,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极具推广作用。
4、 较系统、完整地回答了学校教科室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学校教科室自成立以来,不但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十分重视如何指导学生改革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先后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总结了语文“看、议、讲、练、结”,数学“自读、答题、练习、归纳”,物理、化学“自学教材、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复习巩固”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意在强调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行。
教育科研既要有根据校情带动和影响学校全局的研究项目,更要发动教师群体积极参与群众性的科研活动。仁寿一中教科室从本校实际出发,每年年初要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组织教师科研立项,指导教师实施科研方案,年终进行科研论文评选交流。从1997年开始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性教育科研“五个一工程”活动。教师们积极参与教育科研,99年到2001年,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参与率分别为94.38%、97.65%、98.1%。
教科室为教师提供全国著名的期刊杂志,制作并提供信息资料卡片,每月出一期“教育科研”内部期刊,定期举办教育理论讲座。仅以2000年为例,先后请赵家骥教授举办了“创造教育讲座”,上海师大商友敬教授举办了教学方法改革讲座,特级教师李镇西举办了“爱心教育讲座”,南开中学毛明山举办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些讲座引起教师们的强烈反响,促进了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校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自高中一二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来,教科室积极引导教师如何在各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教学的范围由室内向室外延伸。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师生在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索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学校教科室要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仁寿一中教科室在办学的长远规划、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国家示范高中、人事制度改革等重大决策中为学校咨询、拟定方案、提出规划起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的仁寿一中教科室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设施基本齐备、成员素质高、工作运行科学,成效显著。“教育科研成绩突出”是仁寿一中的学校特色之一。课题研究加强了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面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科研氛围日渐浓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型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们科研意识日渐增强,并基本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课题设立、研究方法、实验实施、成果总结与评价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十多年来仁寿一中教科室的科研氛围玉成了三名特级教师九名学科带头人,向专职科研机构输出了六名研究员,输出了十余名科研组长,向成都、绵阳、都江堰、双流、新都、乐山等地输出了100余名相对成熟的科研型教师。
凡来我校参观学习的同行都充分感受到了我校浓郁的科研氛围,他们乐意同学校教科室同志、各级教师讨论研究教育科研领域的各种问题,索取我校的研究资料,以期参考学习。各级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十分重视和赞许仁寿一中的教育科研工作,除《四川日报》、《教育导报》、《文摘周报》、《乐山日报》、《眉山日报》等对此作了大量宣传报道外,“四川省初中语文教改实验现场研讨会”、“乐山市教改经验交流会”等省市有关教育科研的重要会议多次在我校召开,除了在这些会上交流发言外,我校还在“西南四省五方教改研讨会”、“四川省重点中学教改研讨会”、“四川省教育科研工作会”等省、市甚至国家级教育科研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和交流发言。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评价说:“仁寿一中有两大特色,一是教学质量高,学生全面发展,二十多年来高考升学率长盛不衰,体育工作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创新教育、自制教具、勤工俭学都有很好的成绩;二是教育科研成绩喜人,名列全省前茅。”
18载的辛勤耕耘和探索,仁寿一中的教育科研洒下的是一路汗水,收获的却是累累硕果。18年来我校的教育科研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研型的师资队伍,探索并揭示了相关领域的教育规律,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坚信:在一中人的共同努力下,仁寿一中的教育科研,必将会踏上更为辉煌的旅程。
科研兴校  科学育人
——仁寿一中教科室工作汇报

苏霍姆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二十年来,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提高了教职员工的素质,注入了教育改革活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教科室一成立就把宣传教育方针,普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介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令人喜悦的累累硕果。无论是学校的各级领导,还是教职工个人,都自觉地、较为全面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能不同程度地根据自身的实际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这一切,都是教科室通过一系列课题实验,为广大教师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唤起教师的科研意识,并培养教师逐步走上科研之路所取得的成果。
近20年来,我校共完成21个重点课题实验。“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课题于1990年获四川省教委首届普教科研二等奖,乐山市首届普教科研项目一等奖。“运动负荷阈值研究与实践”课题于1994年获四川省教委第二届普教科研项目二等奖。“中学生自适应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于1997年获四川省政府首届普教科研项目二等奖,乐山市政府首届普教科研项目一等奖。“通过课题实验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课题于1998年获中国教育科所普教科研项目二等奖。
1984年进行的“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这一课题针对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薄弱,教师忽视教给学生学法,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型单一,常用灌注式教学方法等弊端,在读写教学上,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改革上提供可操作的训练系统,即以改革阅读教学为主,为重点,带动写作教学的改革;在阅读教学的目的、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也作了理论探讨,从1984年到1983年,该课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九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并建立了“改革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的教学模式,带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以读带写”教学模式的建立。经省、市、县教研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测组检验,证明该课题不加重学生负担,教师便于实践和操作,对教学第一线的同志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同时,这个课题也深化了教改长期以来对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这一课题研究,其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仅就反映在实验人员自身的效果而言,对于过去从未搞过教改实验的该课题的设计者,执教者和管理人员来说,通过这一实验,使他们在教育思想,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科研方法上都得到了提高。如现任教于乐山实验中学的特级教师余英便是从此次实验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在乐山市100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中推广,效果显著。
“中学生炼身负荷阈值”课题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高中学生运动负荷最值阈值原理,测定“有效负荷区间”标准,形成实现这一标准的处方和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该项研究在1984至1995年的教学实验中探索形成了实现最佳阈值的教材配方。它率先在我国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引入了运动负荷阈值原理,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比较参数,切合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际,符合促进被试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该项研究运用运动负荷最佳阈值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适宜阈值教学的三种“教炼式”课堂组织形式,教材搭配方式,六种“区间”负荷计量方法及成果,技术清晰。试验表明:有助于促进被试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是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这一课题实验所取得的成果,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中学生炼身负荷阈值标准,为我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也为教师们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自适应教育实践与研究”将“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读会写”、“运动负荷阈值实践研究”与“自主能力训练实验”几项课题的成果加以综合实施,进一步实证几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普遍性。同时考查其综合作用。该课题研究着眼于中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并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适应”素质,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能动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活动。该研究始于1979年,历时18年,含推广研究在内,参与研究人员300余人,涉及学生5000余人,课题实验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效果。广大教师从这次实验中进一步体会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展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通过实验,学生自主能力增强,促进了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运动负荷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锻炼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良好个体形成良好的群体,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九二年来,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市级爱国卫生单位,乐山市、四川省文明单位,九七年省教委命名为省级校风示范校。教学质量保持了高考二十七年长盛不衰。九二年来教学的各项指标均名列乐山市第一,升学人数居四川省前茅。参加国家的各种竞赛,获奖人数与获奖等级均居四川省前茅。体育合格率为100%。
“学校教科室性质职能及运行机制研究”这一课题立项于1998年3月,完成于2000年12月。但实际研究于1984年学校教科室成立伊始便开始了该课题的研究。其研究的宗旨是探索教科室怎样在发展中保持自身活力,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如何对学校教科室这一中小学的组织机构的自身建设作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形成的教科室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学校教科室的建设与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又一目的是培养科研型师资队伍。”一个教师从入门到单独承担任务到尝试创新,从成熟到教学改革效果的最佳状态需要有一个过程,要使经验型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需要有科研活动实践。学校教科室则应承担起这一培养任务,培养并形成他们的课题选择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研究实施的能力,成果评价的能力。因此,教科室具有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职能。仁寿一中教科室二十余年来,在科研活动的实践中,先后培养并输出了三名特级教师,九名学科带头人,向专职教育科研机构输送了六名研究员,输出五十余名教研组长,向绵阳、新都、成都、都江堰、双流、乐山等地输出100余名相对成熟和相对优秀的教师。
从实验中我们明确了教科室具有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的职能。仁寿一中教科室为教师提供全国著名的期刊杂志,制作并提供信息资料卡片,每月出一期“教育科研”内部期刊,定期举办理论讲座,仅以2000年为例,先后请赵家骥教授举办了“创造教育讲座”,上海师大商友敬教授举办了教学方法改革讲座,特级教师李镇西举办了“爱心教育讲座”,南开中学毛明山举办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起了教师强烈反响,促进了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学校教科室的建立,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课题的立项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由无序到有序,由自发到自觉 ,由浅显到深入,由有效到成果显著。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日渐浓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少同志来我校前教育科研意识不强或为空白,只能算是一般型的合格教师。来一中后,首先必须学习教育理论及最新的教材经验材料、参加教科室组织的培训,了解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作用,然后在老教师带领下逐步进入角色,逐渐成长为教育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通过教育研究与课题实验,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重能力培养,废除了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形成了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语文形成了“引路——搭桥——置疑——解惑”的阅读教学模式与“以做引写,以说促写,以读导写,以美育写,以情激写”的写作教学模式;数学总结出了“问题——尝试——讨论——归纳——练习——拓展”的六步子教学模式;物理、化学建立了“观察——分析——推导——实验——总结”五步教学模式;体育把“阈内”训练与“三基”结合起来,形成了三种“教炼式”最佳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科学方法体系的完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都得到了有效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若干课题实验,锤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一支知识面宽,功底扎实,懂得教育教学理论,懂得教育科研,具有改革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和壮大,他们在县、市、省举行的现场备课和借班上课比赛中,以钻研教材准确有深度,教育思想民主先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新颖等优势独占鳌头。
此外,教育科研和课题实验还推动了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发展。仁寿一中教科室从本校实际出发,每学年初要为教师提供科研选题,组织教师科研立项,指导教师实施科研方案,年终进行科研论文评选交流。从1991年开始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性教育科研“五个一工程”活动,即每一个教职员工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围绕课题读一本理论专著或一篇理论文章,根据研究项目作一次课堂操作汇报,作一次成果展示,年终撰写一篇理论或经验文章。有的教师在确定课题项目后进行系列研究,研究论文也从“之一”写到了“之八”。群众性教育科研硕果累累,撰写经验论文5000余篇,在各级刊物发表600余篇,获各级奖8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1999年至2002年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参与率分别是94.38%、97.65%、98.1%、98%。教职工的这种研究兴趣正不断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学深入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功不可没。
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崭新的课题引入课堂时,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这门崭新的课题感到陌生而迷茫。针对这种情况,教科室及时印制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汇编》、《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研究性学习教师手册》、《研究性学习学生手册》,并据这项课题为广大教师作了培训,使教师们了解到在这门全新的课程中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而老师该做的又是什么。自2001—2002年度寒假期间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试点,下学期在高中一二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来,师生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学习、研究,热情很高。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师生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有的老师和学生还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辜学良老师指导的课题《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和保证措施》,高中2003级学生的《仁寿奎星阁研究》等课题成果,反映了师生们的研究水平。参与、探索、实践、合作、责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力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素质教育在学习中得到体现和提高。《仁寿奎星阁研究》课题还获得首届四川省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优秀奖。我校申报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实验模块研究》作为重点课题已被列为2002年度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素质教育”,要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改革教育。因此,创新教育便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1998年至现在,教科室提出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科室拟定了创新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并为全校教师举办了“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的讲座,还利用教科室主办的《运斤》杂志开设了“创新教育”专刊,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创新教育,继而全校由领导牵头,掀起了一股“创新型课堂教学”热潮并选择优秀教师为大家上了示范课。通过探索和不断总结,我校的广大教师已基本步入正轨。为推进新课程标准,教科室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共九部。
教科室在履行自己职能的同时还加强了组织建设。教科室除了主任外,还有专职研究员、专职的资料员,还有一批兼职的科研员,由学校的业务骨干担任。教科室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科室通过制定常规制度来保证教育科研的正常运行,即不同级别的教师承担相应的课题的制度;课题立项、论证、实施、结题、评审、档案管理等过程管理制度;科研课题成果推广运用制度;论文评题、交流、奖励制度;教育科研经费投放制度。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已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大胆进行改革,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
我们坚信:教育科研将会使仁寿一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教育改革将会给仁寿一中带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仁寿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0月11日下午,我们去了县统计局采访。县统计局算是县政府的一个部门吧。坐车到了县政府的大门,就看到了里面迎面有一幢大楼。楼虽不高,也很旧了,却显得庄严、巍峨。经人的帮助,我们找到了县统计局,其实就是一间不大的办公室。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郭主任。他热情的为我们介绍存放的资料。我们在他的帮助下,记录并处理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仁寿县国民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值(当年价)(单位/万元)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9年 398725 178725 111817 108183
2000年 421615 165521 112379 143715
2001年 458677 170935 124289 163458

仁寿县国民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近几年增减率(当年价,单位:%)

 2000年比1999年 2001年比2000年
GDP +5.7 +8.8
第一产业 -7.4 +3.3
第二产业 +0.5 +10.6
第三产业 +32.8 +13.7

仁寿县近三年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当年价,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9年 44.8 28.0 27.2
2000年 39.3 26.7 34.0
2001年 37.3 27.1 35.6

仁寿县近三年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收入 1698.25 1768.73 1850.74 1932.23

仁寿县近三年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减率(单位:%)

比较年份 1999年比1998年 2000年比1999年 2001年比2000年
增减率 +4.15 +4.64 +4.4
仁寿县2001年总人口:1599000人。非农村人口:151800,占总人口的9.5%。
分析: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近三年来,我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对于仁寿县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大县,GDP中,农业生产总值自然是占了最大比例,而近两年其比例却有所有减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微薄,大多数中青年都外出打工,致使许多田地荒芜二是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第三产业,这大概与交通业与电讯业发展有关。另外还可以看出,目前工业产值的比例很高,这说明了我县的工业情况。从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来看,近几年的增长率也并不大,而且水平较低,这对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的仁寿县来说,意味着贫穷。
采访之余,我们就我县发展前景与郭主任进行了交谈。他说,目前我县的政策是在保证农业基础性的前提下,狠抓工业,让农业过剩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以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当然,这需要将工业搞上来。具体做法可以引进外资、外地高科技人才。目前我县工业并不发达,重要工业有汪洋煤矿、棉纺厂、水泥生产等,由于目前全县各重要干道在改建水泥路,水泥的需求量特别大,使最近的水泥业很兴旺。另外,政府可对工业企业采取适当的鼓励性政策。还有就是,可以搞一些产品加工业,这样既可大大提高产品价格,又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义和村采访:
10月18日下午,我们又去采访了文宫镇义和村。车在平坦的路上飞驰。由于不常坐车,我们都有些晕车,感到十分疲乏。好不容易找到了通往村里的路口。弯弯曲曲的小道,仅容一辆车开过,但还算平坦,是新建不久的水泥路。据了解,修路的资金一部分是由村民每人集资300元,其余由政府支付。我们本以为义和村的交通发达,位于213线附近,但到达那里却用了好一会儿时间。车沿小路盘旋而上,我们仿佛置身于画中,尽收眼底的是满山的枇杷树、桔树和桃树。而桔枝上已挂满了青涩的果实。
义和村作为全县的模范村,他们是怎样落实“三个代表”,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我们就此采访了镇里的徐书记。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着重落实了第三个方面,即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对此,义和村进行了“五治”,即治坡、治水、治路、治窝、治欲。前几年,义和村几座山都是光秃秃的,只是在坡度较小的地方,才开垦出一些田地。对此,村干部带领了村民开展“治坡”活动。给几座荒山植上树,种上草,有条件的种上枇杷树、桃树等。我县气候较为特殊,洪水干旱复杂交替,这种现象对地处山区的义和村是不利于水的均匀分布的。为此,义和村又兴起了“治水”活动。由政府出资,村民出力,修建了许多蓄水池。目前全村有150――200立方米的大水池约80个,还有小型水池30多个。这不仅解决了人畜用水的问题,还可以用于灌溉果树。为了使水果销售出去,村里又“治路”。我们最好奇的还是“治欲”。起初听徐书记说起,我们并不懂得其含义。经他介绍,我们才知道,那是从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入手,转变广大村民头脑中的陈旧落后的观念。在村民开始富起来以后,村民们的思想也难免会抛锚,产生一些邪念。针对此情况,干部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打击歪风邪气。现在农闲时,村民也不在整天打牌,而是走家串户,彼此进行技术交流。从思想面貌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为了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干部又领导村民“治窝”,修起了洋房。全村110户人目前已有20多户修了新房,其余的大部分也将在近两年内盖新房。整个村的“窝”也都大大改善了。义和村已全部放弃种水稻,而小麦也将从今年起不再种植了。全村主要种果树,村里组织技术人员在全村向村民介绍果树的栽种和培植技术。另外,义和村还利用蓄水池的优势养鱼,又据山地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波尔羊。义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比较成功的,由以前种植传统粮食改为以生产水果为主,并且使用国家规定的无毒农药,种植无公害水果,这一切都很好的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破坏生态平衡。徐书记说:“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450元,预计今年将达到3100元,另外还有不少未挂果的果树即将成熟。村里几乎家家有了电视,全村共有20多辆摩托车。”3000元的人均收入虽不太高,但比起我县的其它村,比起过去的义和村,的确是提高了不少。但这一切也只是我们听村长及一些干部所说,有一定的片面性。
之后,我们深入村民家里调查。也许是巧合,我们采访的是村里较穷的一户,我们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了一个不大的农家。靠屋那边站着一个中年妇女,她正在拨弄麦杆,背后的土砌的茅草屋,墙也有些地方裂了缝,有很多处都有被雨水淋过的痕迹,木制的屋脊也显得有些不堪重负,有一部分也已塌了。屋顶上盖的麦草已发霉,一看便之盖了好几年了。于是我们跟那个妇女攀谈起来。她很随和,并不像那些村委,没有任何顾忌的回答我们的话。房子一到下雨就漏水,只有从西屋挪到东屋,家里种种的不幸遭遇,使他们负债累累。当问及她家的水里种得如何,她说村根本不怎么管技术培训,由于果树嫁接不当,致使不少果树产量不高。当然,我们访问的这位妇女是小学文化程度,也许知道的有限也是造成她们贫困的原因之一。但我们从中就应该也看得出村民人情的冷暖。当村民有困难,干部并没有即时解决,虽然村长曾劝她家盖上玻纤瓦暂时住下。为什么干部不带头并劝说其他村民帮助呢?哪怕只帮她贷款或借钱给她?干部们最初所说的一切是否真的实现了,或者说真的做好了,我真的感到怀疑。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想了很多很多,心里很不平静。
两次采访,我们都录了音,做了记录,拍了照片,其中也存少的不足。比如采访前准备不充分,一些没来得及问,采访不够深入,记录又不够详尽,资料整理得也不够好等,当然其中还有些客观原因,比如,设备不好以至录音效果不是很理想,时间不充分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活动中都应注意。
通过两次采访,我们了解了我县的概况,并且了解了一些致富经验。当然,义和村“三个代表”落实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但以当地自身条件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更应看到它的成就,至少它带动该村大部人富裕了,也指出了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我们何不利用其好的一面,吸取其经验教训。
目前全县大部分地区都比较贫穷,其原因在于他们观念守旧,认为五谷为农民之本,非种不可,所以仍然种植小麦、稻谷等。这种现象在以前的义和村普遍存在,村干部用一句形象的话说明了村民的顽固,同时也说明了“三个代表”带来的好处,那就是“以前不要它(三个代表)来,现在不要它走”。因此,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干部作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向群众介绍“三个代表”。或者象义和村那样先组织一些人去观看,先搞出些成果,其他人也就会纷纷仿效。另外,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能无科学、无依据,要因地制宜。例如:在地势平坦,水源较充足的地方,可种植水稻,而在坡度较大的地方,种果树,养山羊等。如果我县规模性种果树,市场自然不再局限于当地,而应面向更远的地方,这样才不会因为县内供过于求而导致价格下跌。因此政府应帮助找好销路。
这里,我们认为政府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致富,先修路”。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自费修路的能力,再说,由于贫穷,村民谁也不愿意拿出钱来修路。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
在义和村干部的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弊病,就是在村民的教育不得力,组织的技术讲座也没有进一步落实到每家每户,因此出现了贫富悬殊较大的现象。这一点,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是需要注意的,同时,政府就搞好对村干部的培养。因为村干部在一个村的发展中起领导作用、核心作用。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决定一个村的发展。
另外,我县农村劳动力过剩,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平均每年外出打工的人有20万左右。我们认为可以搞一些水果加工工业,制成罐头、果干,用于医学制药等,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希望在政府的领导下,早日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编辑: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