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题实验实施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03-3-6 10:05:50  编辑:匿名

内容提要:教育科研、课题实验,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进行教育研究,才能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只有进行课题实验,才能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模式。
Abstract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oject experimentation fundamentally contribute to the qualif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from examination-oriented.only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ch can educators ensure their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qualified education and mak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education modes.Only undertak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can educators probe the right way and suitable methods of qualified education.Finally,scientific modes in edutation are to be set up.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评价诸方面实施全面改革。经过十八年的探索实践,我校走出了一条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规律,以课题实验为突破口,带动全面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
一、 不同类型的课题实验,探索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之路
围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个核心,我们进行了三种类型的课题实验,即基础型、纠偏型和综合型。
基础型,即是对人们重视的基本学科(语、数、外、物、化等)实施素质教育的课题实验。对基本学科进行改革,使其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承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冒失败的风险,冲破传统思想与传统观念的阻碍,但它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其改革的成功会带来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意义十分重大。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实验。1979年到1981年为第一阶段,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我们提出了“三为主”的原则:即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中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在知道和培养学生自学中以教材为主的原则;在钻研和学习教材中以“双基”为主的原则。明确提出废止“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教学。1981年到1983年为第二阶段,重点探索科学的课堂结构,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改革实验,总结出了“看、议、讲、练、结”的五步式课堂结构和“引路---搭桥---置疑---解惑”的引导式教学方法。1984年到1988年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开始注意把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结合四同时”的改革实验课题,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加强能力培养,在加强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加强教法改革的同时加强学法的探索。”1989年到现在为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品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智力结构;研究探索学科的本质规律、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和高效率。初中语文《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的课题实验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该课题着眼于阅读教学目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探讨,着眼于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阅读智力的训练研究。经过两论六年的实验,形成了50多万字的理论成果和由24篇读写方法短文组成的技术成果。这项成果在乐山市17个县的50多个班中进行推广实验,效果显著,反响强烈,对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其它学科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纠偏型,即对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而又被应试教育忽略或遗忘的学科和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题实验。这类课题实验的目的,一方面是引起师生对长期忽略的学科和领域的高度重视,纠正偏见;另一方面探索这些学科或领域的特点规律,探索教育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在政治思想、心理品质教育方面,我们开展了“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研究”、“中学生操行评语定性定量计算机操作”、“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研究”、“美育与德育”等7个课题实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两论六年的“高中学生运动负荷阈值的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高中学生运动负荷阈值研究的空白,补充和完善了运动负荷阈值理论。该课题总结的三种最佳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六种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科学系统的教材体系及六种区间负荷计量方法,形成了完整可行的操作系统,为转变体育教学思想,克服高中体育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现高中体育课的科学化、现代化及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通过对思想品德、心理品质、音、体、美、劳这些被应试教育完全忽视的学科进行成功的课题实验,引起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对科学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综合型,即能引起多门学科参与的整体性改革课题实验。这类课题实际的领域多、学科多、设计的部门多、人员多,往往会引起综合改革,产生整体功能。我们从1993年开始的“农村中学生智能开发研究”课题便属于这种类型。该课题把着眼点放在中学生智能的本质上,探索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四大能力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探索这四种能力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探索发展这四大基本能力的研究与实验,涉及音、体、美与智能开发研究实验。为此,我们成立了“写作与智能开发”、“物理教学与智能开发”、“美育与智能开发”等七个课题小组,围绕学生智能开发这个中心展开综合研究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被试对象的智能有明显发展,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
二、 多层次的科研网络,推动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的形成
以上是课题实验的三种类型。同时我们还形成了以课题实验为主体工程,专题研究为骨干工程,一般研究为群体工程的多层次研究网络。
构成主题工程的课题实验,是由学校教科室直接管理并直接参与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实验。这类课题实验涉及的面宽、难度大、实用价值大,同时需较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必须按科学实验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严格管理、严格实验、严格检测;必须要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可供操作的技术成果。这类课题实验要解决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可供操作的技术成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质量效益,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对骨干工程和群体工程起到导向示范作用和推动促进作用,十余年来我们承担了“高中教学自学辅导实验教材的实验研究”、“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高中学生运动负荷阈值的实践研究”、“电化教育网络及模式研究”、“农村中学生智能开发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实验。这些课题实验象火车头一样带动着骨干工程与群体工程的蓬勃发展。
构成骨干工程的专题研究,是教科室直接管理的、由教研组或特约教研员承担的课题研究。它的选题一般是在所教的学科范围内。这类课题可由教研组确定主攻方向,再确定若干子课题;也可由几个人结合起来共同研究一个专题。它大体按课题实验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这类专题有涉及面不宽、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财力投入小,周期短等特征。仅1989年度,我们学校就有“高中语文不同体裁课文导读教学探索”、“初中记叙文、说明文写作序列研究”、“外语课文整体教学的探索”、“理化实验教学探索”、“运用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等20多个专题的研究。这些专题研究,对现代化教育理论在学科领域内的实际运用,对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形成群体工程的一般研究,是由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管理的,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确定的课题研究。它选择的范围较专题研究窄,往往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点或某一侧面。在方法上它的自由度较大。这种研究对解决教师个体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自身水平和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个角度开始时,每个教职员都根据自己工作实际确定研究课题,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年终写出经验文章或论文。今年我们还将开展“五个一”的群体工程,即读一部专著或一篇理论文章,确定一个课题,上一次课题研究的汇报课,做一次课题成果展示,写一篇课题研究实践的经验文章或论文,把群众性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主体工程、骨干工程与群体工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在培养目标上,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品质的训练;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和能力智力的训练;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重视美育、劳动技能的教育和训练;重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上,采用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基本教材和自编教材。教育形式上采用了三种课堂形式:第一课堂为基础课,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为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第三课堂为生活课,根据社会发展和自己生存需要,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基础课中,各科初步建立了适应自身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语文建立了“引路---搭桥---置疑---解惑”的阅读教学模式,与“以说促写、以读导写,以美育写、以激情写”的写作教学模式。数学总结出了“问题---尝试---讨论---归纳---练习---拓展”的六步型教学模式。物理、化学总结出了“观察---分析---推导---实验---总结”的五步子教学模式。体育课把“阈内”训练与“三基”结合起来,总结出三种“教练式”最佳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教育评价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作出综合评估。学生方面,根据教育的八项内容,即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文化知识、能力智力、身体素质、美育、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分项计分综合评出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及格。教师方面,则根据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情况分项计分,再综合起来评定其工作业绩。
三、 实施素质教育的初步成效
随着课题实验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对素质教育措施的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是教师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若干课题的实验,锤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一支知识面宽、功底扎实、懂得教育教学理论,懂得教育科研,具有改革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和壮大。他们在县、市、省举行的现场备课和借班上课比赛中,以钻研教材准确有深度,教育思想民主先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新颖等优势独占鳌头。在高初中会考、中考、高考中,各科始终以高质量居乐山市前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1984年来,我校共完成了16个重点课题实验,其中七个是市级以上的课题。“阅读为主,带动写作”课题获四川省首届普教优秀教改经验成果三等奖,乐山市科研成果二等奖。1984年来,全校教职工撰写论文2600余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近300篇,获县市省优秀论文奖达500篇。
其次是学生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政治教育和业余党校的培训,同学们提高了政治素质,高九七班有30%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有一名同学已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绝大部分同学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公民意识,能做到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共卫生等。1994年还出现了三名受县市团委表彰的舍己救人的英雄。同学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我校的会考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优秀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1992年以来,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参加国家的各种竞赛,我校获奖人数几乎占乐山市的一半。1993年吕林军同学参加全国数学选拔赛获得四川省第一名。95年我校高二年纪的四名同学赴清华大学参加全国第九届“化智杯”化学竞赛,囊括了高二组的前三名,一名获特等奖,二名获一等奖,一名获二等奖。1992年以来,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一直是100%,优秀率80%以上。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的均值都高于省平均值。仅1993年来,学生参加市级体育竞赛,获市级奖313人次;在省和国家级体育中获奖98人次,其中金牌31枚,银牌11枚。向省市输送运动员30名,体院10人。我校被确定为四川省“全国中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试点学校”。1993年以来,参加县市的书法、绘画、音乐比赛,学生获奖151人次,仅九四级就向高校输送艺体新生42名。
1992年以来,成都市教委、重庆市教委及各地教委,高完中来我校参观交流的就上达千人次。95年5月7日,省人大副主任康振黄同志来我校视察时说:仁寿一中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实验性、示范性的作用。
十八年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科研、课题实验,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进行教育研究,才能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只有进行课题实验,才能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才能建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教育研究和课题实施的力度,尽快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作出我们的努力。
载于《素质教育之路》 1999 科学出版社


  编辑: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