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好电视教材

发表时间:2003-5-15 08:28:24  编辑:匿名

                                 舒旭光

一、把好选题关

  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若选取的是人们普遍关心地题材,就能够吸引众多的观众,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好的电视教学片选题,若能够受师生的普遍欢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选题选的准、选的好,就过了拍好电视教材的第一关。我们常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电视教材选题的着眼点。那么,怎样理解重点和难点呢?
  1965年6月-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内乱的十年。它是一场旷古未有的浩劫,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视教材中,笔者并未发现供教学使用的、系统的介绍“文革”的电视教材。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课本所提供的几幅插图来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这一张内容,为学生提供的视觉形象非常有限。为了配合高中《中国近带现代史》下册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的教学,我们制作了《十年内乱》这部电视教材。
  该片以大量珍贵翔实的历史镜头,客观的反映了“文革”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对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八届十二中全会、九大、十大,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产生及粉碎,对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正对都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该片拓宽了学生的事业,是学生在宏观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明白“文革” 为什么会给国民当经济带来建国后深重的灾难,为什么民主会被践踏,从而从“文革”中吸取沉重的历史教训。该片在教学中使用后,师生们反映强烈,教学效果很好。事实证明,《十年内乱》的选题是成功的。

二、要有一个质量过硬的稿本

  要拍好一部电视教学片,还需要有质量过硬的文字稿本。电视奥雪片是一本“声画并茂的书”,它把视觉语言和体听觉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感知更强烈一些。所以电视教材的文字稿本在撰写是布景要在文字的逻辑上下功夫,而且更要充分考虑如何在“画”和“声”上下功夫。
  画面是构成电视教材的基本要素,没有他就不叫电视教材。所以文字稿本撰写者应清楚地知道如何运用画面、运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拓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各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信息。优秀的电视脚踩出来对画面有一个总体设计外,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解说词的撰写。
  要写好解说词,除了严格最旬教材和大纲的要求,还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包括与这一选题有关的专著、出版过的教材、论文、文学书刊、剪报等资料,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需要广征博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解说词要有一个金彩的开头,才能先声夺人,带个学生全新的感受,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十年内乱》教学片的开篇是这样的:画面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预示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政治风暴就要来了。与此同时,传来低沉的解说声:“三十年前发生的那场大动乱,至今回想起来仍会让经历过的人毛骨悚然,为什么这场灾难深重的运动能在中国大地持续十年之久?为什么这场以‘大民主’为口号的运动恰恰摧残和践踏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什么社会产生里遭到严重破坏?为什么连国家主席、开国元勋也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样的开篇解说词通过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观看时思考,接着运用一次比一次沉重的诘问,向联机的鼓点敲击人们的心头,造成一种悬念,而这几个问题也正是教材中需要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撰写者要把解说词与画面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地设计,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声画并茂的境界,使学生在浑然不觉得情况下获得画面之外的其他信息。《十年内乱》有一组前国家主席刘少奇被一群“红卫兵”壁陡的镜头,解说词是这样的:“在‘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大民主’的喧叫声中,面对造反派的批斗,刘少奇先拿着精装的《宪法》说道:‘我是受《宪法》保护的国家主席’,但是被践踏了的《宪法》又能保护谁呢?国家主席?人民代表时传祥?还是普通的公民张志新?”看到这里,画面上虽然只出现了刘少奇被批斗的场面,但在学生的思维空间里会联想到时传祥、张志新等干部群众被批斗的情景;会联想到在那个“天地颠倒”的年代,国家主席都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那么其他人呢?会更进一步思考人民民主为什么会被摧残和践踏?不知不觉间就给学生很多画面之外的东西,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撰写解说词时还应注意详略得当,画面能够表达清楚的酒精量不用或少用解说词,以免画蛇添足。
另外,解说词的结尾要压得住阵脚,结尾的分量应重于开头,分量的轻重并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是在于它的内容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切忌虎头蛇尾。

三、要有丰富的图像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生活中的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电视教材是通过画面、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教学内容的,在计划拍摄和选用图像是应注意加大信息量,避免单调、重复或同一现场的图像多次出现,否则会使学生觉得呆板、枯燥,缺乏表现力。在拍摄和选用画面是要讲究变化,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宜采用多角透视法将其分割,然后再构成一个整体,实现这一中艺术的再创造。《十年内乱》中有很多有关报刊文章或图片资料的画面,如果按一般的表现方法用一个固定镜头华用场镜头摇来摇去会显得单调,是减少厂就会令人觉得乏味。但如果我们把思路拓展一下,采用不同经别来拍摄,多方位、多角度地进  行表现,这样镜头信息增加了、视觉效果也好了,观看时就不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为了充实画面内容,音像资料的收集和选择也很重要。电视专题片、电视新闻、电影片、VCD等都可直接用于电视教材。《十年内乱》这部电视教学片就大量选用了中央电视台拨过的电视专题片中的画面。如:《光辉的历程》、《惊醒后的的奋起》、《走向英特纳雄奈尔》、《神州吟》、《让历史告诉未来》、《邓小平光辉的一生》等。有些历史镜头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获十几秒,但用在教材的适当位置,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十年内乱》中有一个“红卫兵”用斧头砸烂北京市委挂牌的镜头,只有14秒钟,就这短短的14秒钟我们把它用在教材的《全面夺权》一节中,八967年初“造反派”在张春桥、姚文远策划下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的混乱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只要平时注意各种图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编制电视教材是,就会极大地丰富电视教材的内容。

四、视听结合要重视声音

  电视教材之所以由于文字教材,主要就在于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上。电视教材中的声音包括杰说声、现场声、音乐三部分。电视教材中画面是基础,解说词使画面的深化和补充。
  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可以提供形象的感性材料,如果不赔上解说词是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是难以表达深刻而“准确的席万岁”声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声,对表现当年红卫兵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人人迷信可谓恰到好处、入木三分,使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电视教材的解说要格外注意语调、语速,要根据解说词内容的需要把握节奏,低沉时,节奏要缓慢;高昂时,节奏要欢快,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
  音乐在电视教材中主要是为了加强效果和其陪衬作用,音乐的选择使用要恰到好处。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时代象征。应根据画面和解说词内容,选用适合的音乐。《十年内乱》中关于“九大”一节,正是林彪“万岁不理口,语录不离手”、多毛泽东的个人吹捧达到顶峰的时期,我选用了在当年流行一时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曲乐;在“十大”一节,我选用了人们熟悉的《东方红》曲乐;在“毛泽东、周恩来逝世”一节中则选用了《哀乐》、《葬礼进行曲》;在“粉碎四人帮”一节中,则选择了欢快的《祝酒歌》;在“全面内乱”、“武斗”、“一月革命”、“刘少奇被迫害”、“庐山会议”、“九·一三事件”、“批林批孔”等章节里则以节奏缓慢、音色低沉的曲乐作为主题音乐……这些曲乐的使用,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和视听效果,因而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综上所述,作为中小学教师,只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真钻研教材、大纲,认真收集、整理各种文字、图像资料,勤于思考,山岳总结,同样能够编好电视教材。 

      
      (作者单位:仁寿一中,四川仁寿 620500。获征文二等奖)



  编辑: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