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一中教科室常规管理制度
一.规划制度
为了使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方向一致,目标明确,协调配合,在每学年初,学校教科室根据建立的“多层面科研网络”,制定教师分级承担课题研究的计划。教育科研规划的内容,一是根据一定时期国内外和本地区的教育科研规划,二是依据本校本地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现状与实际需要,三是各层面老师的自报项目,四是根据各层面老师自身特点与适合项目,从而制定出本校某一时段的教师分担课题研究计划。规划中要按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规模大小、投入分配区分出不同层次。让老师们明确主攻方向和各自的任务,做到统一部署,相互协调,使学校的多层面科研网络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二.目标考核制度
为了克服有始无终的通病,检查规划落实情况,督促规划目标的成功实现,学校教科室要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目标考核的内容,就是把学校各层面科研工作的目标到达程度列入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考核指标之一,列入教科室、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业绩的考核指标之一。目标考核,可由教科室拟订一个逐渐完善的通则,评出基础分;再由各教研组拟出细则,评出附加分;再由个人给自己评出自评分;最后再按30:40:30的权重计入教师业绩档案。
三.立项制度
立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确定课题,论证课题,最后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中。在学校教育科研的活动中,无论是按科研规划实行招标,还是教师个人申报的科研课题,都要经过正式的申报、论证、立项手续,富于创新、意义较大或规格较高的课题,都应该积极向国家、省、市的科研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得到立项、资助和指导。
四.监督检查制度
为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定计划,年终写总结,中间留空白的现象,应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的内容:对已立项的项目的科研过程、实施作用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规定项目承担者作定期汇报。以利于科研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方案或原计划中的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对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五.经费投放制度
科研经费,是一种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需求而设置的费用。校长要想把蛋糕做大,就要想方设法争取拓宽资金来源,支持老师上中大型课题研究项目。与此同时,要根据学校教育科研规划,遵循教育科研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的设计科研经费的投放比例、分配方案,制定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对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以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等,应根据学校的需要与可能的原则予以资助,对上级下达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加以监督使用。
六.表彰奖励制度
为了肯定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鼓励大家积极从事创造性劳动,学校必须对取得科研成果的老师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制度:一是把学校各规格的科研成果分等次向对应的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二是根据本校本地的财力,按国际国内科研奖励比例,抽出与之相当的资金,以与之相应的规格给予奖励;三是把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比、晋升、获取科研资助等,以制度化的形式联系起来,完善起来。
七.成果推广制度
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促进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化的程序,对已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按“成果评估标准”进行验收、鉴定、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通过相应级别的会议、出版物、新闻媒体、上网等加以传播。尤其对经过鉴定,证明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措施,予以大面积的交流推广和应用。一方面让科研成果在推广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论文评选、交流与奖励制度
科研论文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探索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经验的展示,学校教科室要十分珍视。为了让大家的劳动成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要建立健全定期论文评选、交流与分等奖励以及把论文等级与晋级晋升挂钩、载入个人业务档案的制度。其中优秀的论文向上级相关级别报刊推荐。最后,将每学年的论文分等结集,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评指标之一存档。
九.课题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过程总是要受自身规律制约的,也必须遵循一定程序的。一般说来,以下一些环节不能忽视,必须作为一种常规,形成一种管理制度:(一)假说(课题)的提出;(二)项目确立;(三)开题论证;(四)开展研究;(五)总结成果;(六)成果评价;(七)成果处理。这一管理制度或过程,必须纳入“教育科研系统”中去实施,去完成。
十.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
资料,是辛勤挖出的矿石,是提炼升华成科研成果的根本。因此,学校教科室必须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管理制度。一般说来,一个课题研究应注意积累、整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
(一)背景资料。包括在什么情况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立课题的一些相关信息、认识等。
(二)计划性资料。含总体实验设想、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等。
(三)基础性资料。把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抽样群体与样本的家庭住址、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抽样群体与样本群体的性别、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志趣爱好、个性心理;实验教师的性别、健康状况、学历、教龄、教学水平与风格、兴趣爱好、个性气质等。
(四)专题性资料。含专题研讨、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
(五)过程性资料。包括实验课题教案、典型实验课记实、录音、录像、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情况的录音录像。教师实验研究的观察记录、随笔、个案,以及学生、家长、老师还有社会各层面的反映等。
(六)效果性资料。含个案变化、群体变化的资料。比如测试的试卷、答案、成绩的统计分析度量,以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制作、作品、报告等。
(七)总结性资料。包括学期、学年或专题的总结、论文、报告等。
实验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注意建立课题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化学演示实验初探
(四川省 仁寿一中 夏俊清 620500)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结论的得出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在高中化学教材中选编了许多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课时随堂演示给学生观看的。学生对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大多数学生是在看热闹,观看之后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现象发生?可得出什么结论?等问题不是太清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由教师演示的传统做法,改由学生亲自动手演示、观察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作法是:
1,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教材,基本上搞清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演示实验。
2,上课时,随机抽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教师在旁观看。在学生演示时,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或者感觉到了什么?
3,学生在演示时,请下面的同学指出台上同学操作是否规范或者错误的地方。
比如在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的实验:1—3时,我请学生上台演示,请下面同学仔细观察其操作是否正确。结果经同学们观察、讨论,就指出台上同学操作有两处不妥之处:(1)取盐酸时标签没有对准手心;(2)盐酸的取量过多。然后一位同学举手争取上台来操作了一遍,此反应是验证化学反应要放出热量,由这位同学用手亲自感觉一下试管的外壁的温度是很高的(当时的室温是21OC),然后用温度计测其溶液的温度是72OC。.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反应确是放出了热。
在做《钠》一节的2—1实验时:我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下面的同学观察、讨论指出该同学有三个地方是不正确或者说不妥:(1)取出的钠没有用滤纸吸干;(2)取用的钠太小;(3)切割钠时没有用镊子夹住钠而是用手拿着的。然后一位同学上台来正确的操作了一遍,小组根据实验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1)色、态: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2)硬度:很软(3)密度:比水小。这三点是该实验能看到或感觉到的,其余的由学生看书得出。
再如做钠与水的反应的2—3实验时:请台上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看到了什么?看到了:(1)浮:钠浮在水面上;(2)游:钠四处游动;(3)熔:钠熔化成了小球;(4)红:溶液变红。听到了什么?听到了:嘶嘶声。
通过改变演示实验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养成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 煅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感觉到在全班演示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即获得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懂得了做实验不是看热闹,而是操作了之后应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4, 暴露出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变“讲堂”为“学堂”、变“教材”为“学材”,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5, 活跃了课堂气氛。演示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根据现象观察、讨论可得出什么结论,促进了师生互动,避免了满堂灌的现象;
6, 学生举手争取上台的人数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操作越来越规范。这样即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避免了满堂都是教师在演、讲的传统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