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教材设计思路和教学法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1-5-20 20:52:20 来源:仁寿一中 编辑:仁寿一中教科室
基于问题的教材设计思路和教学法的实施
政治组 廖树林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搞教条主义,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新的《思想政治》课本的设计把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和确立纳入到一个循环系统
目标意义从生活的主题中提炼——生活的主题来自学生面对的问题-问题的内容通过思维活动来呈现——在思维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支撑目的意义——生活主题体现目标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问题就是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类生活的历史变化、发展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教育条件下被称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新旧《思想政治》课本的区别不再于是否以问题为中心
旧教材也讲“问题”但呈现方式不同,“问题”是课本直接呈现的或教师发掘,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课本或教师替代,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旧教材讲问题偏重于理论观点的传授和知识体系的整合,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现状,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新教材设计首先直面生活主题,激活学生感性材料,体验生活中矛盾,进而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围绕问题是什么、策略对不对,值不值又回到生活王里弃中去验证、丰富和完善,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历经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认知主体地位,这样的教材设计思路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创新,进而要求教学实践的创新。
三、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思考
1、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中要把握生活主题这一特定要求。不是什么样的生活问题都可以进入课堂教学之中,在这里可能要注意。
△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一般而言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探究才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设置的问题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体现探究的目的性。
△设置的问题要符合中学生群体的实际。多数学生具备相关生活体验,问题的难度不能过低,也不能太高,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2、问题的探究过程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适当引导,积极参与。
△注意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式转变以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大考验,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是需要教师培养的,但不能替代。以《经济生活》“货币的本质”这一内容为例。首先课本设置了一个情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其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对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看书(第一段)后就可以回答,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商品的特征:劳动产品+交换,进一步引导只要是劳动产品或者只要用于交换的东西就是商品吗?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然后回答第二问就比较容易了。
△问题的探究要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这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学生的思维从纵向来看要做到层层深入,从横向来看要做到面面俱到。以《经济生活》为例(P4最后一段)情境和设问。第二问的答案是互相需要对方的商品,这是交换顺利实现的理想状态,但是接下来的提问“你能设想出让更多人都成交的办法吗?”这就产生了物物交换的困难和矛盾,需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别矛盾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怎样解决?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或者为货币的出现作了历史和逻辑的铺垫。这样的探究才有意义和价值。
△问题的探究要尊重差异性。学生个体之间因生活条件、个人因素多方面影响,探究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要求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的学生在要求方面应该是有差别的,总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过程都要有所发展。以《经济生活》P5第二段情景和问题设置为例,设问是:“你能从上述材料中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首先这个问题的设置最好放到讲商品定义之后,其次只有很少的学生才可能联系商品定义,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设问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的引导和说明可能只对少数学生管用,但教师不能否定学生探究活动和努力。要对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给予积极性评价。
△问题的探究要有组织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强化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还可以是师生以对话方式共同探究,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做到课堂活动的有序性。
3、要强化问题探究的目的性,教学行为都是有目的,这一点是教师始终要把握,并且强化意识,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没有价值。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是目的性的具体要求,教学活动的始终就是要朝这个方向迈进。总起来说我们的教学要有助于学生:
△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核心内容,同时又要求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思维方法和提高认识能力。
△更重要是有助于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说要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能决当今社会重大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