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读”先行,逐步提升
——兼述《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备课与教学
语文组 胡松剑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必修教材1第四单元(“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一课,按照惯例,一般是先组织学生复习一下新闻常识,再结合单元提示讲一下单元的教学要点、重点、方法,最后才进入课文学习的。这样做,后面的课文阅读可以顺势而下,很便捷省时。但我却没有这样做。我觉得,这样做虽然直接、省时,但由于先入为主,师生的思维将受到很大局限,完全可能湮没师生弥足珍贵的个性化理解,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师生教和学的主体作用,是与课标精神相悖的,会给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于是,我在备和上这一课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裸读”先行!
“裸”,就是“露出,没有遮盖”。“裸读”,就是读者在没有任何资料借鉴和外在影响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总结。这是最原始的、用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考试、进行课外阅读,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读书、看报、学文件,都是采用的这种阅读方式。
在备《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教师“裸读”。
即摒除一切背景资料,回归到文本的原初状态,从文本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细心揣摩,边读边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文章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哪些地方是我没弄懂的?学生可能在哪些地方出现问题?教学时要用到哪些旧知识点,该用什么方式去处理?这时候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影响我,尽量让文本的真实含义“没有遮盖”地“露出”。
在这个环节中,我获取了如下信息:
1.标题告诉我,这是篇新闻,其中“不列颠尼亚”用了借代手法,代指英国殖民统治,“别了”含有一种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揶揄与嘲讽意味。
2.主要内容是写香港回归时“英国的告别仪式”。言词间流露出恢复行使主权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嘲讽。
3.导语是一、二段,后面是主体,主要信息有6点,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属于新闻事实。电头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4.主体中穿插了一些背景。自然环境有象征性,渲染撤离的殖民统治者失落、沮丧的心情;社会背景主要有:港督府的建设、“日落仪式”背景—香港的第一面米字旗、殖民统治的时间始末,其作用是交代历史渊源,清楚来龙去脉。
通过“裸读”,我想到了以下问题:
1.学生应掌握的字词:凝重、停泊、瞩目、易帜。
2.要用到的新闻常识:新闻的结构、特点。
3.学生可能能区分事实与背景,但在概括事实要点和理解背景的作用上,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当是让学生概括新闻事实的要点,训练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难点是理解背景的作用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在这一步中,我头脑里也许有些以前的先入为主的东西,但我仍尽量用原生态的状态去品读文本。
第二步:就近参考阅读。
在进行了充分的“裸读”后,我再来参看课后练习题(有些课文后面还有写作背景或后人品评的简介)、单元提示,以补充“裸读”的不足。
在这一环节中,我新增的认识有:
1.练习一告诉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还要清楚:历史回顾与现实场景是怎样结合的?这种结合有什么作用?这时,我才知道背景的作用并非先前裸读时所理解的“交代历史渊源,清楚来龙去脉”,而是增加作品的厚重感,使现实场景具有历史纵深感。我想,这也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2.练习四告诉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新闻事实(筛选整合信息),还应当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理解新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香港回归对中华儿女的重大意义。
3.单元提示告诉我,教学这个单元时,一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需要进行比较阅读;二是还要引导学生在区分事实与背景的同时,区分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这应成为本课的重点);三是要借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这些要点中,有些是我之前已经想到的却没引起足够重视的。
第三步,广泛参考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参看教参与其他资料,进一步补充、修正和完善前两步的认识,质疑“裸读”的结果。在这一步中,可能出现“裸读”的想法和资料说法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先别盲从参考,而要比较、分析、鉴别,作出自己的判断,看看谁的解读更符合作者本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新增的认识有:
1.选材角度与众不同:本文撇开常见的写现场庄严、人们欢庆的激动,而选“英方撤离”这一“冷门”。教学时可借此进行写作指导——结合“表达交流”板块中的《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2.把离港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不仅突出了此事件的历史意义,还不表议论,却暗含感情。
3.叙事技巧:一是多次作今昔对比,使“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深化主题;二是象征手法,使“日落仪式”及其背景意味隽永,也丰富了标题的内涵;三是语言简练,概括性强——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语文罗嗦,正好借此引导。
第四步,完成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的:
1.讲解“裸读”意义、介绍“裸读”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尝试欲望和“裸读”兴趣。然后学生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不交代背景材料,不作任何点评,也不提任何问题。学生读完两遍后,合上书,写出自己从文中所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疑惑,然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问题和学生在前两步中产生的疑惑。这时,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参考有关的阐释,但切忌硬性塞给学生一个什么标准答案。
4.学生看自有的参考资料,比如与教材同步的报纸、教辅、习题等,完善笔记,做好总结,有问题的再次提出并探讨。
这次备课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师生的“裸读”,更注重了我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认识,让一切“参考”仅仅成为参考,成为解读的补充、借鉴和参照,而不是让它主宰师生的思想、替代师生的思维过程,直接成为师生的认识。这样做,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使教师的认知更具个性特色,也有利于让教师站在同为读者的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方案,使教学充分尊重和体现教师作为教者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学者的主体地位,而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实质所在。
之后的课堂实践基本是按预设进行的,效果是:“裸读”先行,让学生不带任何固有的观念地进入文本,激发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增强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内驱力;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当中,思维活跃,表现踊跃,产生了不少我没有预想到的独特见解,充分显示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一步一步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在快乐中不断提升了阅读的能力和水平。这个过程,看似慢,实则快,是真正的阅读。
钱理群先生曾经这样描述中学教师的工作:“牵着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世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无论是考试还是休闲,阅读都是没什么“参考资料”的,也不可能有教师引导,都是“裸读”。那么,课改,无论备课还是上课,就从“裸读”开始吧——“裸读”先行,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