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新闻

>> 首页 >> 教学园地 >> 教育科研 >> 运斤杂志 >> 2011年第01期 >> 文章正文

审美距美德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1-5-20 18:02:03 来源:仁寿一中 编辑:仁寿一中教科室

                                                                                审美距美德有多远

美术组   

       在目前的高中美术教育中,可能大家对“审美”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对“美德”就显得陌生。审美与美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在我国各时期的高中美术课标中,或显或隐都有所表述:
       1﹑1932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继续培养美的德性与兴趣”。
       2﹑1948年颁布的《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三﹑供给欣赏各项美术作品之机会提高爱美之兴趣;四﹑使能于休闲时自动创作各项美术以涵养优美品格”。
       3﹑原《普通高中艺术欣赏大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4﹑新课程目标的表述是“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新课标该部分理念,主要由“美术鉴赏”这一模块突显出来。 

        5﹑在尹少淳教授《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验工作的思考》一文中同样强调了“学科本位与教育功能的均衡”。由此可见,各个课标都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美德的培养不可偏废,更不能流于形式。
        就大多数美术教师而言,在审美教学中,通常会先让学生明白美术的目的和意义,掌握鉴赏的方法如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诸如形体﹑色彩﹑明暗﹑材质)等等;进而拓展到艺术观念﹑各门类特点﹑艺术评价与艺术批评的理论依据﹑作者作品的人文背景﹑艺术价值等,从而形成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过思维,我们不难发现,前面所作的大多还处于审美教育的表层,属于“技术”部分,还有待于深入下去。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缺少了学生对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在道德层面上善恶的评价,没有有目的促成学生美德的滋生。我认为,美术的终极目标是——美心。
       在倡导个性化的今天,我们对“个性”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是指人纯善纯美之本心。个性之“性”却是已经染污的心,它里面既含有善,也含有恶。提倡个性,它显示出来的“性”就有善的、好的一面,也会呈现恶、丑劣的一面。人的不断异化,观念的冲突,社会的动荡,不都是现证吗?在美术领域也不乏有鱼目混珠、以丑为美的艺术现象。在倡导个性化的当今,我们是否思考过如何把人善的好的“个性”激发出来,把恶的丑的“个性”抑制住。否则,我们打开的将是一个潘多拉之盒。
        人的习性不同,喜好也随之变化,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审美的多样性是不容怀疑的,应当关注的是多样性、多元性底下的那颗心,是否是真诚、至善、至美的。要不然,就会出现把缺陷当成特点,将无知说成个性。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老师都会习惯以呈述、展开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多种答案,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自己获得或形成结论,其名曰:美术学科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一个学科。但这种教学方式,不是在任何课程内容中都行得通的。当代的美术作品门类繁多,随着材料与工具的不断改进,艺术观念日新月异,艺术现象目不暇接,同学们接触之后能做到眼不花心不乱吗?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此时,美术老师个人的素养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给同学们一个明确、精准的答案,提供一个明确的导向,彰显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识美生德。如果,我们都能从这样的角度审视高中美术教育,身上的担子就会增添一分。
        学生美德的养成,要在各学科、各个教学环节、各类教育环境中共同来做,抑或由某个特定的学科主要担当。但我个人认为美术教育在其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其他学科不可为比的。谁让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里面有个“美”呢?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十分肤浅。请老师们指正。
 



来源:仁寿一中  编辑:仁寿一中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