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发表时间:2011-5-19 16:15:01 来源:仁寿一中 编辑:仁寿一中教科室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
《教师文化自觉研究》
2010年度
工 作 报 告
课题承研单位: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
2010年12月
《教师文化自觉研究》是2009年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CHA093083。本课题研究周期3年(2009年5月——2012年5月),分课题起动阶段、研究准备阶段、课题研究阶段和课题总结阶段,目前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即分子课题研究阶段。现将本课题自起动以来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概述
1.主要研究内容
⑴申请立项
2009年5月,我校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请了普通高中特色学校项目建设专项课题《教师文化自觉研究》,2009年7月9日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⑵研究准备
①对我校教师文化自觉现状调查,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
②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③理论学习及培训;
④明确研究人员分工,做好开题准备;
⑤2009年11月20日邀请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和眉山市教科所、仁寿县教研室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⑶子课题研究
①确定子课题,按研究人员特长进行任务分解;
②开展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第二,教师文化自觉与人文素养。
③开展实践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青年教师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研究;第二,骨干教师文化改造能力研究;第三,研究型教师文化创新能力研究等。
2.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反思法,即在对我校教师文化自觉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通过“学习—分析—反思—改进—总结”研究方式,提高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还将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进程,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教育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工作进展
1.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2009年5月 —2009年11月)
⑴申请立项:2009年5月,课题组根据2009年3月中央教科所召开的“中美高中特色教育研讨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教师文化自觉研究》课题,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请立项,2009年7月9日获准立项。
⑵课题界定及研究内容研讨:
①2009年10月27日,课题组成员就本课题的子课题研究进行讨论;
课题组负责人方良元提出:课题研究与学校办学经验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要求课题组成员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难度;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文化自觉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研讨并确定以下七个子课题:对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教师文化自觉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青年教师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研究;教师文化自觉与研究型教师个人案例;提升骨干教师文化改造能力研究;激励研究型教师文化创新能力研究;教师文化自觉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②2009年11月13日,课题组成员根据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周林主任对课题研究方案的意见进行讨论。对课题进行重新界定,对研究目标进行修订。
周林主任意见:
关于课题界定:教师文化自觉必须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起来。
关于研究方案:主要针对改革目标或研究目标进行论证。研究目标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
即想干什么?关注什么?强调什么?
比如:通过教师文化自觉研究改变教师培训方式;改变师资队伍建设方式;教师自修方式;校本培训方式;改革管理方式;改革培训教材等。
③2009年11月17日,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涵义、课题定位、课题研究目标进行进一步讨论,达成共识,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
课题涵义:建设学习型学校,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着力教师培训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形成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自主能力;在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中,在终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地位不断成长,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课题定位:我们将《教师文化自觉研究》定位为教师的文化自觉。课题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一流教师培养一流学生,建设一流学校的目标。
研究目标
第一,建设学习型学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引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第二,通过成立青年教师沙龙、建立骨干教师研究会和实施名师工程,探讨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培养模式;
第三,通过校本培训、主体参与、指导发展、机制激励等方式,探究研究型教师群体构建的策略。
第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子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新时期教师文化自觉的内涵与意义 陈 炜
教师人文精神的缔造方式 苟越鸿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文化自觉的实践内涵 刘伟能
文化自觉与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 杨昌林
研究型教师培养的有效策略 金加容
科学发展观与师资队伍建设 胡思华
符合校情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 雷玉斌
⑶开题论证:
2009年11月20日,召开了有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仁寿县教育局、仁寿县教研室专家领导参加的开题会。
专家组认为我校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办学实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同时他们也对课题的开题报告和本课题今后的深入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意见建议涉及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策略、课题主张、预期成果等。
2.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1月 ——2010年12月)
⑴有计划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高层次研修班学习和学术研讨会,提高认识,提升素质,开阔视野并带头践行“文化自觉”理念。
①2010年10月,课题组负责人、学校校长方良元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卓越教育领导高级研修班”学习。聆听了中央教科所、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专家围绕“提升学校管理者的战略思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战操作能力、管理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培养学校管理者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并具有卓越领导能力的新型教育管理家。”做的专题报告。
②2009年12月,课题组成员任建文、雷玉斌参加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开题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培训会”。培训会上袁振国、陈玉琨、傅国亮、朱永新、文喆等国内专家就“特色高中建设”做了专题报告。
③2010年10月,课题组成员雷玉斌参加“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质量石家庄国际论坛”。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国内外领导、专家陈小娅、袁振国、董奇、徳波拉·斯蒂派克、张民选、陈玉琨、张梧华、保罗 米勒、黄博智、杨 勇等从不同角度围绕“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质量”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④2009年12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文化传承与教师素养学术研讨会”。
⑤2010年3月和11月,课题组成员雷玉斌、张兰娟参加“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中期研讨会”和“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央教科所、天津教科院有关专家就“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和教师创造力培养”“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做了报告。
⑥2010年11月,课题组成员夏德军、廖建忠、魏桥林参加“中小学管理与校本研究高级研修班”。 来自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就“中小学管理与校本研究”做了报告
⑦2010年11月课题组成员杨昌林参加“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广西师大高中物理班”培训学习。
2.组织校本培训与研修,全面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文化自觉”。
①2009年和2010年暑假,开展了“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系列培训讲座。
②开展示范课观摩活动:2009年11月和2010年11月,学校分别开展骨干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和新课程示范课。教师教出自己的特色;学生充分发挥、调动兴趣,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为进一步推进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科课程资源,促进高中各学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③2009年12月底,学校举行建校245周年校庆及办学经验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校友对我校建校以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办学经验总结》。
④2010年1月,邀请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物理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者黄恕伯老师我校作《高中新课程》专题报告。
⑤2009年9月和2010年9月分别举办了新教师岗前培训。对新调入、招聘、顶岗实习的新教师进行培训。目的是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尽快地融入仁寿一中的教学体系、融入学校、融入学生,胜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缩短适应期;也为了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认识当前仁寿一中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
⑥2010年3月,全校性“小课题”研究启动,教科室开展了“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学校科研领导小组经过审查,批准了47个小课题,有123名教师参与了小课题研究。9月28日,学校在初中部学术厅召开了小课题开题大会。
⑦2010年10月,杨建清副校长主持召开高中新课程改革研讨会。
⑶专项研究及活动开展
①课题组成员坚持开展理论学习与读书活动
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了提高德性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书籍。主要书目有:《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育絮语》、《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更有效的细节评价》、《经验科研与教师成长》、《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教育 我们还能做什么》、《创造教育概论》、《教师自主发展及内在机制》、《新课程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学设计研究》、《教育策划的智慧运作》、《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教育科研的视野和方向》、《如何进行教育评价》、《教育的发现》、《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及典型案例》、《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学会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导引》、《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为了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教师教育》、《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聚焦中国教师教育》、《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教师心理卫生》、《学以致用 读书生涯与成功方案》。
②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增强教师内涵
学校号召全校教师阅读并推荐了以下哲学类、历史类、文学类、语言学类及考古学类书籍:
哲学类:《周易》、《道德经》、《春秋·老子》、《庄子》、《战国·庄周》《儒家人生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哲学评论》等;
历史类:《左传》《史记》《汉书》《后汉志》《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文学类:《诗经》《楚辞》《子虚赋》《上林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两都赋》《二京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太平广记》《聊斋志异》《论语》《孟子》《古文观止》《梦溪笔谈》《水注经》;
语言学类:《说文解字》《广雅》《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外国演讲词名篇快读》;
考古学类:《甲骨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文化》《中国皇宫文化》《中国石窟艺术》等。
③教师人人在“特色学校”创建中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为保障该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为保证“特色学校”创建成功,学校成立了六个创建小组,每位教师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使自己成为其中之一员:
第一,由教务处、教科室负责的特色课程建设组;第二,由教务处负责的特色教学模式建设组;第三,由政教处、体卫艺处、团委负责的特色活动项目建设组;第四,由行政办公室负责的特色学校管理建设组;第五,由教务处负责的师资队伍建设组;第六,由总务处、政教处负责的文化建设组。
④教师人人都参加到各项研究活动中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开展得更加深入、扎实,体现其广泛性、群众性,课题组先后精心组织了若干次由全校教职工参加的研究活动。根据研究进度安排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本学年度,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第一,5—7月,开展以“职业认同”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教职工于2010年上学期完成征文的撰写,在暑期“师德师风师能”培训会上安排演讲比赛,并评出各等级奖,最后由课题组收集到优秀演讲稿件40余篇。
第二,2010年学校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教学反思1200余篇。
第三,青年教师和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撰写个人成长案例。
第四,开展关于“自我更新”的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效果
1.教师人人对“教师文化自觉”认识得到提高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文化的起源、过程、特色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学校是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前哨”,教师是改良文化、延续文化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个人和智力“平台”的提供者。在当前的文化境遇下,教师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育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自觉的传播者。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它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教师文化自觉的研究,能唤醒教师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进教师形成反思习惯,促进教师合作共享,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
每位教师都了解和参与研究与该课题有关的一些子课题。
2.活动激励,教师文化自觉理念逐步形成;
通过开展以“职业认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撰写教学反思文章;青年教师和县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撰写个人成长案例;开展关于“自我更新”的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专业自觉”征文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活动,人人都成为课题研究人员,人人都有研究成果,人人都享受研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这些活动既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蔚然成风,走出一条科研兴校之路,又激励教师尽快由“教书匠”向“教研型”,由“教研型”向“研究型”转变,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已经完成的阶段性成果有论文《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教师文化自觉与人文素养》。拟于2011年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正在形成的成果有《青年教师文化适应能力研究》、《骨干教师文化改造能力研究》、《文化自觉与研究型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文化自觉的学校制度》、《促进教师文化自觉的活动体系》、《教师文化自觉的保障机制》、《教师文化自觉个体案例分析》等。
(四)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还需进一步统一。关于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在课题组内还有一定分歧,主要集中在我们的课题定位问题,是教师的文化自觉或教师文化的自觉。因为这二者的内涵有较大差别,研究的立足点也有所不同。
2.阶段性成果的形成。目前,我们的研究受到一些限制,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阶段性成果。
(五)重要变更
1.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充实研究力量,增加了教科室副主任董书光和教务处副主任李郁彬为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相应子课题研究工作。
2.将课题定位为“教师文化的自觉”。
3.对预设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适当修改。
⑴将“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修改为“对教师文化自觉的思考”;
⑵将“教师文化自觉与人文素养”修改为“学校促进教师文化自觉的有效策略”;
⑶将“青年教师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研究”修改为“以文化自觉促青年教师自主发展”;
⑷将“提升骨干教师文化改造能力”修改为“骨干教师文化的自觉之路”。
(六)2011年工作要点
1.全校教师进一步加强文化自觉理论学习,践行教师文化的自觉。
2.构建促进文化自觉的学校制度,促进文化自觉理念的形成;
3.完善促进教师文化自觉的活动体系,在活动中体验文化自觉;
4.建立教师文化自觉的保障机制;
5.完成修改后的阶段性成果;
(七)预期成果
完成以下子课题研究。
1.对教师文化自觉的思考;
2.以文化自觉促青年教师自主发展
3.骨干教师文化的自觉之路
4.构建和完善促进教师文化自觉的学校制度;
5.构建促进教师文化自觉的活动体系;
6.建立教师文化自觉的保障机制;
7.教师文化自觉个体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