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
——高考政治文明史考查略谈
(一)总论
历史专题复习在文综考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决定其成效的首要环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新专题。一般做法是:深入研究近几年高考命题方式和特点,参阅《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而确定依据和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复习方法。
研究近几年高考命题,专题性特点十分明显:一般以三组主题式选择题和一道材料式问答题和跨学科材料式问答题组成,具体到每一主题,以一条线索贯穿之,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梳理不同阶级、集团的历史发展脉络,建立相对完整的纵向知识结构。
如何确定专题?有三个依据:(1)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即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能起到纲举目张、统揽全局的部分。(2)强烈的时代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历史借鉴功能充分的体现。(3)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突出,分散、单个的知识点很难在这类试题中出现。
综上所述,把政治文明史进行细化,可分为如下10个专题:
中国古代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近现代史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世界近现代史 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学科内综合——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二)联系热点举要
在上述划分专题版块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彰显高考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政治文明史中与当代时事相结合。2008年高考需要特别注意:
(1)中共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
理论建设
(2)台湾问题
(3)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人文奥运、和谐奥运
国际热点:
日本军国主义
(1)地区矛盾与冲突 中东地区
南亚印度
(2)大国兴衰 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大国实力对比格局
(3)欧洲联盟 走向和平和统一
影响
认识
(4)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三)实例例说——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具体到每一个专题,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确定复习目标。依据是《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历史高考特点及内容,适当参照《历史课程标准》,拟定本专题的复习目标:
(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和意义;
(2) 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文革”对民族法制的践踏;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主要意义。
2、专题知识梳理和整合:
(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者都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 “文革”对民族法制的践踏:①1957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②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把主要矛盾错划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成为后来在阶级斗争连续反错误的根源;③“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
(8) 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平凡冤假错案。③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④1997年十五大。
(9)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成功运用。
3、往年高考试题透析;
典例一:(07年北京文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分析;首先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执政能力提高”时间角度限定在“新中国成立后”内容角度看应该是执政能力提高的体现。答案 D
典例二:(2000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还是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2)根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什么影响?
分析:三则材料是不同时期中共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内容,其内在关系是比较清晰的,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到理论上修改这一论断,再到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左”倾错误日益严重。解题时,首先要从各材料中找到论断粗心变化的内容,再结合所学对此造成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此外,还要注意材料后面给出的时间。
结论:近年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高考中几乎每年都有涉及,考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中共十七大报告人民当家作主界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因此对于建国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应引起特别关注,香港、澳门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当前******危机依然严重,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有助于理解国家对台的方针政策,应加以重视。
4、专题热点精练: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的创新包括
①以民主集中制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③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2)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它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状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下列各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①《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②叶剑英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④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①②③④
(5)1953-1956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的表现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C全国政协的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6)在辛亥革命后、建国初期、过渡时期,不同政权曾颁布过三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或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写出它们的名称,并概括说出其颁布的背景、意义和影响,依据此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2008年3月